p> 晋高祖准备在太原起兵,和他的宾客僚佐商量,段希尧认为不行,晋高祖虽然没有听取,但看重他的为人,没有责备他。
晋高祖登位,段希尧和将吏们相比,受到的恩赐最少(\过了很久,逐渐升迁为谏议大夫,出使到昊越。
这时,长江、淮河不通,凡是出使昊越的人都航海而行,因而常有海上风波的灾祸。
段希尧遇海,遇上大风,手下人都感到恐惧,段希尧说;“我一生不骗人,你们依靠我,可以无需害怕。”不久风也停了。
历任莱、怀、棣三州刺史。
晋出帝时,任吏部侍郎,判束、西铨事,屡经升迁为礼部尚书。
去世,享年七十九岁,赠太子少保。
张允,镇州人。
年轻时在州中任张文礼的参军。
唐庄宗讨伐张文礼,张允脱身投降,唐庄宗把他关在狱中,张文礼被打败,纔放出他担任魏州功曹。
赵在礼召为节度推官,历任沧、兖二镇掌书记。
入朝为监察御史,屡经升迁为水部员外郎,知制诰。
唐废帝的儿子李重美任河南尹,掌管六军,因张允刚直耿介,于是拜张允为给事中,任六军判官。
罢任,升为左散骑常侍。
晋高祖登位,多次赦免天下罪人,张允作帜赦论》进献说:“管子说:‘大凡赦免这种事利小害大,时间长了就经受不了它造成的灾祸;没有赦免则害小利大,时间长了有说不尽的好处。’另外,漠代的吴汉病重,皇帝问昊汉想说什么。
昊汉说:‘只希望陛下不要赦免罪人而已!’不把实行赦免当成恩德,不把不实行赦免当成没有恩德;因为这是惩罚罪人的缘故。
自古以来都因水灾旱灾就颁布恩诏宽宥罪过,打开牢狱放出囚犯,希望感动上天的心而救助灾害,这是不对的。
假如有两个诉讼的人,一个有罪一个无罪,如果有罪的人被放掉,那么无罪的人就含冤了。
这是招至灾祸的做法,不是救灾的办法。
以至于使得小人碰上天灾,就都高兴地相互鼓励作恶,说:‘国家要进行赦免了,一定会释放我们来救灾。,像这样,就是唆使百姓作恶。
作为上天之道,是要降福给善人而降灾给恶人。
如果放了恶人就能变灾焉福,那么这样一来上天又喜欢人们作恶了。
凡是上天降下灾祸,不过是用来警告劝诫君主节制嗜好欲望,致力于勤俭节约,哀怜孤寡老人,端正刑割罢了。”这时,晋高祖正喜好臣子提意见,看了十分高兴。
张允在汉任吏部侍郎,漠隐帝诛杀大臣,京师的人都很恐惧,张允常常退朝后不敢回家,住在相国寺中。
周太祖率兵进入京师,张允藏在佛殿承尘中,掉下来摔死了。
终年六十五岁。
王松,父亲王徽,任唐僖宗的宰相<)王松考中进士,后唐时,历任刑部郎中,唐末,在方镇任职。
晋高祖镇守太原,征召王松为节度判官。
晋高祖登位,拜为右谏议大夫,屡经升迁为工部尚书。
晋出帝北迁,萧翰在京师拥立许王李从益,任命王松为左丞相。
汉高祖进入洛阳,先派人驰马诏令曾授给伪职的束京百官都烧掉伪诏,让他们不要自起疑心,因此御史台全部收缴百官的伪诏烧掉。
王松用手指着胸口,引郭子仪讥诮自己,告诉人说:“这是二十四考中书令。”听见的人都笑他。
后来王松的儿子王仁宝担任李守贞的河中支使,李守贞反叛,王松因儿子的缘故上书自白,汉高祖哀怜他,只是让他罢职而已。
王松在京城束面有田产,一年四时往来于京师,因病去世<\裴嗥字司束,河东人。
裴氏自从晋、魏以来,世代都是名族,住茌燕的号称“束眷”,住在凉的号称“西眷”,住在河东的号称“中眷”(\裴嗥出身名门,而形容举止端庄秀美,性格刚强急躁,耿直役有隐瞒。
年轻好学,唐光化年间中进士,拜为校书郎、拾遣、补阙。
在梁任翰林学士、中书舍人。
在后唐任礼部侍郎。
裴嗥专好议论,每次指陈朝廷阙失,常常斥责权臣。
改任太子宾客,因年老拜为兵部尚书辞官居家。
晋高祖起用他任工部尚书,又以年老告退,拜为右仆射辞官居家。
去世,享年八十五岁,赠太子太保。
裴皡以文章学问在朝任职很久,宰相马胤孙、桑维翰,都是裴嗥在礼部发榜录取的进士<.)后来马胤孙知贡举,发榜后,带着新录取的进士拜访裴皡,裴皡高兴地作诗说:“门生门下见门生()”世人相传以为荣耀(\桑维翰作宰相后,曾拜访裴嗥,裴嗥不迎不送。
有人间他,裴嗥说:“我在中书省见桑公,我是一下属官吏;桑公在我家见我,他是门生(,)哪有送迎的道理?”人们也认为得当。
王仁裕字德辇,天水人。
年轻时不知书,以狗马弹射为乐,二十五岁纔开始学习,而为人俊秀,在秦、陇间以文辞闻名。
秦州主帅召他任秦州节度判官。
秦州归入蜀后,王仁裕因而在蜀任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。
唐庄宗平定蜀,王仁裕事奉唐,又任秦州节度判官,王思同镇守兴元,推举他为从事。
王思同留守西京,委任他为判官。
唐废帝在凤翔举兵,王思同战败,唐废帝得到王仁裕,知道他的名声没有杀他,把他安置在军中,自从唐废帝起事,到他进京登位,传檄各镇,诏书、告命都是王仁裕起草的。
遇了很久,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。
晋高祖登位,罢职任郎中,历任司封左司郎中、谏议大夫。
漠高祖时,又任翰林学士承旨,多次升迁为户部尚书,罢为兵部尚书、太子少保。
颢德三年去世,享年七十匕岁,赠太子少师。
王仁裕天生通晓音律,晋高祖初定雅乐时,在永福殿宴请群臣,演奏黄钟,王仁裕骢了说:“声音不纯正肃穆而又没有和声,当有争斗起于宫中。”不多时两个军校在升龙门外争斗,声音传进官内,人们都认为王仁裕很神奇()王仁裕喜好作诗。
他小时候,曾梦见有人剖开他的肠胃,用西江水洗涤,看见江中沙石上都写有篆文籀文,从此文思更加长进。
于是汇集他平生所写诗一万多首编成一百卷,取名《西汀集》。
王仁裕与和凝在五代时都以文章出名,又曾知贡举,王仁裕的门生王溥,和凝的门生范质,官都做到宰相,当时称赞他们善于获得人才。
裴羽字用化,父亲裴贽,辅佐唐僖宗,官做到司空。
裴羽以一品官子弟的身份出任河南寿安尉。
在梁任御史台主簿,改任监察御史()唐明宗时,任吏部郎中,和右散骑常侍陆崇出使闽,被海风吹飘到钱塘。
这时,昊越王钱锷和安重诲有矛盾,唐正拒绝钱锷的朝贡,裴羽等人被扣留一年,而陆崇因病而死。
后来钱铿派裴羽回去,裴羽请求载上陆崇的尸体一道回去。
钱缪最初不答应,裴羽以言词打动了钱缪,钱锷悲伤地答应了他,因而交付表书给裴羽表示自己要归附。
唐明宗得到钱铿的表书非常高兴,从此昊越又和中原交往了。
裴羽为陆崇谨丧到京师,把他的行装送回他家,士人都称赞裴羽的义气。
裴羽,周太祖时任左散骑常侍,去世,赠户部尚书。
王延字世美,郊州长丰人。
年轻好学,曾带着赋拜见梁宰相李琪,李琪因此称誉他,推荐他任即墨县令。
冯道作宰相,和王延是老朋友,召拜为左补阙。
升任水部员外郎,知制诰。
拜为中书舍人,暂代知贡举c)吏部尚书卢文纪和前宰相崔协有矛盾。这时,崔协的儿子崔顽正考进士,卢文纪对王延说:“我曾在朝廷称誉你,贡举挑选士人,应当讲求实效,不要凭虚名录取人()过去有个越人善于游水,生个儿子刚满一百天,他的母亲就把他浮在水上(.)人们扬得奇怪就询问她,她说:‘他的父亲善于游水,儿子必定能游水。’像这样行吗?”王延退下后笑着说:“卢公的话,是因崔协而说的,恨别人的父亲就牵连到儿子吗!”第二年,选崔顺中甲科,人们都称赞他公道,多次升遥为刑部尚书,以太子少保辞官居家。去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
王延为人看重信誉,和他的弟弟王规相友爱,五代的时候,人们都称赞他的家法。
马重绩字洞微,他的祖先出身北狄,而世代在军中任职。
马重绩年轻时学敷衍,懂得太一、五纪、八象、《三统大历》,住在太原。
唐庄宗镇守太原时,每次用兵征伐,必定询问他,马重绩说的无不应验,拜为大理司直(:\唐明宗时,废置不用他。
晋高祖据有太原抗拒朝廷命令,唐废帝派兵包围他,形势十分危急,晋高祖命令马重绩占卦预测,遇《同人》卦,说:“天火的象征,干健而离明。
健是君德,明是南面而向的臣德,用来治理天下的。
同人就是人所同,必定有与我相同的。
《易》说:‘战于干。’干,代表西北。又说:‘相见于离。’离,代表南方。
与我相同的是自北而南吧?干,代表西北,战而胜,大致在九月十月之交吧?”这年九月,契丹帮助晋击败唐军,晋于是据有天下。
拜马重绩为太子右赞善大夫,升任司天监。
第二年,张从宾反叛,命令马重绩占卜,遇《随》卦,说:“南望箕、尾两星,它们不相连续。
虚处振动,随动覆没。
一年将到秋天了,役有什么作为了。”七月张从宾失败。
晋高祖非常高兴,赐给他良马器物和钱币。
天福三年,马重绩上奏:“历象,是帝王用来端正元气之始,宣命万邦的。
而古今所记载的,考察审定多有差误。
《宣明历》气期正而星度得不到验证,《崇玄历》五星符合而每年差一天。
以《宣明历》的气朔,合《崇玄历》的五星,两种历害相互参验,然后纔符合/)自前代各种历书,皆以天正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头,用太古甲子马上元,积年越久,误差越严重。
我就综合二历,创造新法,以唐天宝十四载乙未为上元,雨水正月中气为气首。”下诏命司天监赵仁锜、张文皓等考核得失。
赵仁锜等说:“明年庚子正月初一,用马重绩历考察,都符合,没有舛误。”于是下诏颁行,取名《调元历>c)推行几年就出现误差,于是不用。
马重绩又说:“漏刻的办法是以中星考昼夜为一百刻,八又六十分之二十刻为一个时辰,半个时辰以四刻十分为正,这是自古以来所用的。
现今失傅,以午正为时辰的开始,往下侵不到四刻十分为午。
由此昼夜黄昏拂晓,都不符合,请依古法改正。”朝廷听从了。
赵延义字子英,秦州人。
曾祖父赵省躬精通数术,在蜀中避乱。
父亲赵温珪,跟随蜀王建任司天监,每次为王建占卜吉凶,小有不合,就加以责问。
赵温珪筛死时,告诫他的子孙说:“敷衍,是我们家世代的家业,但我在乱国做官,获罪而几乎被处死多次了!子孙们如能以别的办法进入仕途,就不必从事敷衍了。”但赵延义年轻时也以敷衍在蜀任司天监。
蜀灭亡,在唐住星官。赵延义兼通三式,很善于给人看相。契丹灭晋,赵延义随契丹到镇州。
李筠、白再荣商量驱逐麻答回汉,正犹豫不决,赵延义藉陈述数术赞成他们的做法。
周太祖从魏州率兵进入京师,周太祖召见赵延义问道:“汉的国运短暂,是由于天命吗?”赵延义说:“称王的人安抚天下,应当用仁德恩泽,而漠的刑法很残酷,滥用刑罚,天下喊冤,造就是它灭亡的原因!”这时,周太祖正用兵包围苏逢吉、刘铢的家,想把他们灭族,听了赵延义的话感到毛骨悚然,因而宽免了他们的族人,两家得以保全。
赵延义在周任太府卿、判司天监,因病去世。
参考资料:
1、佚名.道客巴巴.http://www.doc88.com/p-9853915823750.html?1748148146.325